向导  >  区志  >  讲好台商区故事·名胜篇
讲好台商区故事·名胜篇
2025年04月14日 22:14   浏览:271   来源:区志

(文物瑰宝、岩寺宫庙、宗祠牌坊、古楼古厝、其它遗迹)

漳州台商投资区山明水秀,海阔天空,名胜古迹众多。这里“山野皆为画,溪流尽是诗”,人文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且台侨特色鲜明。目前有5个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台胞朝圣地“闽台保生大帝祖庙白礁慈济宫”,台湾板桥林家创建的历史名庄“林氏义庄”,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的民间侨批局“天一总局”,世界最大的石梁桥“宋代江东桥”,魅力独特的“曾氏番仔楼”;有“天一总局”总部遗址流传村和菲律宾前总统科拉松·阿基诺祖籍地鸿渐“吕宋村”等著名侨村;有千年古刹文圃龙池岩寺等名胜古迹;有魅力独特的东山新大厝、埔尾妈祖庙、白礁王氏家庙、潘氏祖祠等举不胜举的人文景观。


文物瑰宝


白礁慈济宫


白礁慈济宫位于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白礁村内,前身为白礁村民为了纪念吴夲筹款所建的“龙湫庵”,宋高宗于绍兴二十年(1150年)颁诏动支银库,遣使监工,把龙湫庵改建为一座宫殿式(初为二进)的庙宇。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赐庙号为“慈济”。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颁诏改庙为宫”,至今已历九百多个春秋了。年湮代远,屡有修葺。清以前尚待考证,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光绪四年(1878年)都有重大维修。民国七年(1918年)进行全面修建,历时五年竣工。1990年3月进行建筑木结构不落架大维修,历时一年多竣工。2014年又大修一次。大修后的祖宫保持“宫殿式”建筑风格及建筑特征,坐东北向西南,三进,占地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915.5平方米。中轴线上自西南而东北依次为前殿、天井、月台(祭台)、正殿、后殿,天井两侧为双层钟、鼓楼,宫外左右两侧有宋代水井各一口。整座建筑金碧辉煌,依山递高,层楼迭展,雄伟壮观。


前殿为二层楼阁式宫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上覆红色板瓦和琉璃瓦,五门式,一层面阔十一间,进深三间,二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上层用木柱支承,下层用花岗岩石柱支承,梁架抬梁式,门廊竖6根青褐色花岗石雕蟠龙石柱,中门两侧有紫铜色石狮一对。


天井中由上下双重须弥座构成的石砌月台,上刻“飞天乐伎”、“双狮戏球”等浮雕纹饰,台上雕刻着一尊置蹲踞状,右前肢举握一方印的石狮(传为皇母后祭赠的“国母狮”),均为宋代雕刻;月台前有一水井,称“龙泉井”。


正殿台基高于前殿2米,单层宫殿式,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中间殿顶木架结构为如意藻井、斗拱出五跳,次间用梁架抬梁式,斗拱均不出跳,有昂傲象鼻状,走廊竖4根青褐色花岗石雕蟠龙石柱(这4根石柱及前殿6根石柱皆为清嘉庆二十一年居台湾学甲的白礁乡亲所捐置)。正殿神龛主祀保生大帝,大帝右边陪祀东圣侯、太上老君、张圣者,左边陪祀四圣侯、三将军、先生公(传说东圣侯、西圣侯是当年建筑白礁祖宫的监工钦差大臣),正殿两侧祔祀三十六神将。


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前有小天井。此宫两侧还续展有悬山顶厢房各3间。后殿更高于正殿,结构较简单,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有长方形小天井。殿内装饰甚为考究,遍布全殿的壁画和石雕,内容丰富,技艺高超;梁架上诸多木刻,精细生动;朱檐斗拱金碧辉煌。后殿正中神龛祀吴真人父母(圣父、圣母)神像;左神龛祀观音、千手观音、善才龙女、韦陀护法、王公、大妈婆、大使哥;右神龛祀注生娘娘等。


钟、鼓楼均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楼顶木架藻井结构,用木斗拱出跳承托。

  

白礁慈济宫祀“保生大帝”(闽台又称“大道公”)吴夲(音滔)。吴夲(979—1036年),白礁人,道德高洁,医术高明,救人无数,人称神医,卒后乡人肖像敬祀,又建此宫供奉。


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许多白礁将士追随东渡。后来,他们在最初登陆的台南学甲镇兴建慈济宫。从此,每逢农历三月十一日,学甲慈济宫前都要举行盛大祭典,数以万计的人士遥拜大陆,称“上白礁谒祖祭典”。300多年来这种祭典从未间断。


白礁慈济祖宫是连接海峡两岸最重要的纽带之一。今台湾以保生大帝为主神的庙,约有200座之多,近千万信众。1989年,台湾保生大帝联谊会第一届会长周大围先生率着台湾数位信徒,组织募捐120万元现金和36万张金箔材料重修白礁祖宫。2008年11月,龙海市举办首届保生大帝文化节,全球各地一万多人参加。


白礁慈济祖宫保存、收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宋会要辑稿》、《永乐大典》等史书均对白礁慈济祖宫有重要记载。白礁慈济宫址在吴夲出生地,是奉祀吴夲的第一座庙宇,又是一座宫殿式建筑,故被誉为“闽南故宫”。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白礁慈济祖宫现保存石碑记13通,具体如下:


1、乾隆岁次己亥腊月(1779年),白礁闽族家长公立。


石碑高1.30米×宽0.62米。


碑文:原夫文圃崔巍降翥风翻龙之势礁江瀚漫开裤天浴日之奇神庙以此称雄祖祠于焉著美如我社东门内后璧山一片山园水抱峰迥如带如砺帝宫龙脉由此钟英


祖祠案山藉慈罗列登斯地也询大观乎特以江山佳丽不无穸贪图仅谋一身一家之福莫顾伤神伤祖之虞今用宾欲为永远之计遂发诚敬之心捐园三丘立石为界各资神灯油火兼护祖宇门堂虽云不多岂无小补普仁人共襄义举不嫌论分计亩停看越陌连阡庶茔城莫施其巧松膏长继其光且帝宫获享地灵之赫耀而祖祠亦壮排阁之观瞻矣


2、嘉庆肆年伍月(1799年)立


碑高0.55米×宽1.13米


碑文:赐进士广东省任福建水师提标金门总镇政何定江捐银伍拾员。


3、《嘉庆肆年四月岁次重修》(1799年)


碑高2.35米×0.95米


董事人、王政海、王行渊立石碑记。


4、嘉庆乙亥年(1815年)


石碑高1.96米×2.51米


碑文:嘉庆甲戍夏白礁乡族长募缘重修祖宫拜亭之后正殿尤颓废不堪欲连工修筑则费用浩繁未易为力欲苟且就将则拜亭虽成无从附丽因是踌蹰遂致中止孝廉王瑾先生请余檀施倡举用广福田余里自己已扫净海氛迄今六七年沐保生大帝之恩底者屡矣自当乘此机缘酬我夙愿谨捐廉俸佛番贰仟大员爰集诸同志共襄义事今已落成矣故志之并序捐缘姓氏于碑永垂不朽云


钦命提督福建全省水师军务统辖台澎水陆官兵二等子世袭王志。


嘉庆乙亥年孟夏立(1815年)


捐题姓氏碑记


白礁祖宫正殿鸠缘重修董事信宫杨继勋 李尚华林春茂奉子爵提督军门王宪谕勒石


嘉庆乙亥年孟夏谷旦立


5、《白礁祖宫重修捐题姓氏缘银碑记》


石碑高1.95米×2.52米。碑文书写捐资芳名。


嘉庆贰拾壹年岁次丙子孟夏谷旦立(1816年)


6、《祖宫重修捐银牌》


木匾牌,高0.52米×宽2.52米,牌文记捐资芳名。


嘉庆丙子梅月吉置(1816年)


7、碑无刻碑题文字,碑高1.98米×宽0.75米


碑文:钦命候选道署福建分巡兴泉永等处海防兵备道兼管水利驿务史为佥恳一体示禁等事据同安县积善里训道黄伦庠生梁化坤黄元来职员梁元秀生员王泽源潘胜李斌家长梁吉年欧阳植林维申叶德清王怀仁等赴辕里称窃谓里书之设原由里民之举以理粮户之课额故凡民间买卖悉归里书之推权遇户如名者为之立户权粮向有一一定章程推出者如在一钱银以下者每伐银粮额给送笔资钱一百文权八同若至伐银以上者……


道光贰拾玖年润四月初六日给(1849年)


8、《重修慈济祖宫捐缘姓氏碑志》共竖4通


(1)碑高2.49米×宽2.05米


(2)碑高2.49米×宽2.05米


(3)碑高2.49米×宽2.05米


(4)碑高2.49米×宽2.05米


光绪肆年岁次戊寅暮春月谷旦(1878年)


9、《重修慈济祖宫捐缘姓氏碑记》共竖2通


民国拾贰年癸亥孟夏谷旦立(1923年)


曾氏番仔楼

  

位于东美村墩上社,十九世纪中叶,闽南“石角东”一带,有许多人到南洋闯荡谋生。东美村墩上社有一个靠卖田螺度日的少年叫曾振源,辗转找到南洋的娘舅,在南洋谋生。挣了大钱以后,曾振源终于实现了衣锦还乡娶妻生仔“起”大厝的夙愿。随着丰源商号在南洋各地以及中国东南沿海名闻遐迩,东美曾氏成为闽南的巨商望族。曾振源、曾福全父子斥巨资在家乡建了一座中西合壁的庄园,即后来的东美曾氏“番仔楼”。


新加坡侨商曾振源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坐南向北,以曾氏家庙为中心,三横三纵凹字形布局的中西合璧楼群。从北向南,正中依次:前为三座二进平房,中座为曾氏家庙;中为一列白色半圆拱廊柱洋楼,楼二层,每层三单元,每单元四房一厅;后为一列横贯东西中式红砖二层楼,每层五单元,每单元一厅二房。楼群左右侧各一座白色拱廊,上为四室一厅,下为通风洞,称东宾楼、西宾楼;东宾楼东侧附平房一厅二房;西宾楼向南延伸建一座向东白色廊柱二层洋楼,每层9间;红楼之后为花园,东有抽水机房,西有仓库。横向从北向南依次为月池、前院、平房、中院、白楼、后院、红楼、后花园;纵向,家庙左右各一条巷道,平房左右各一条大道直通红楼,各楼之间有走廊和廊桥相通。内设三横三纵排水沟,周环围墙,厅房号称99间。用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27多平方米。其外装饰西式风格,内部配置趋向闽南传统结构,既美观洋气又实用;外装饰彩瓷砖等材料由南洋进口,虽经百年沧桑,仍色彩鲜艳;通气窗采用生铁铸造,十分牢固;中楼和东西宾楼主厅设有取暖壁炉;后花园东侧置有风力抽水机房、木风轮带动机器把水提上楼顶水塔,再通过管道,通向各座建筑,百年前农村有自来水设施,可谓凤毛麟角。楼群自成一个小天地,是一座中西合璧,豪华舒适的古民居建筑。 


曾氏“番仔楼”1893年开始筹建,1907年10月竣工,历时14年,单修造工钱就耗费白银二十多万两。


曾氏大夫第全屋墙布都是黑色的,走近一瞧,似乎是在原有的墙上抹上一层黑烟。据介绍,当时古大厝建好后,有人称曾家大厝中主厅屋顶西面翘尾,伤害邻村风水,告到官府。官府判曾氏大夫第全屋墙壁涂上黑烟,并拆除中进屋顶西面翘尾,以示训诫。曾家服从官府判决,在全屋墙壁涂上黑烟,不折不扣执行,是礼的应用典范。


201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


江东桥

 

江东桥所处水域原是一处通津渡口,因“在郡之寅方”,寅属虎,故称虎渡。这里地形险要,交通不便,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年),郡守越逖伯在这里以联艘建造浮桥,开此处造桥历史的先声。嘉定七年(1214年),郡守庄夏始于此垒石为墩建木桥,据说在垒石墩时,因水深流急,抛石都被冲散,屡抛均未奏效。一天,忽见老虎负子过江,游过一段急流,即栖息片刻,再游再息,终达彼岸。建桥工匠,见景忽悟,则沿老虎游息路线,进行勘探,发现虎游一线,水下有石如阜。于是循虎游踪,选址筑墩,铺梁成桥,并以木、瓦盖顶,以护桥面。当时命名“通济桥”,又称“虎渡桥”。


宋嘉熙元年(1237年)木桥被火烧毁。漳州郡守李韶倡议改建石桥,并捐私钱50万。里人吏部尚书颜颐仲和故守庄夏之子梦说等也捐资相助;再拨政府库钱万缗;又有和尚廷睿师徒四处募款以济始建此石桥。由郡人陈正义董其事。历时三年又一个月,花钱30万缗。造成的石桥“其长三千尺,址高百尺,酾水(桥孔)一十五道,梁跨于址者五十有八,长八十尺,广博皆六尺有奇。东西结亭以憩往来者”。


元、明、清各代石桥屡毁屡修,史书记载共有十余次。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大巡李翔谋建石梁桥,由郡守孙裕组织施工,不久,因调职未建成;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代巡侍卿王石沙再拨帑兴修,并由郡守顾四科募民施工,经群众努力,隔年冬,新建的石梁桥即告落成。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知府唐九德修复。清顺治五年(1648年)“土贼”王良断其一间,十二年(1655年)“海寇”复断四间,乱平,随以木梁修治。康熙十七年(1678年)“海寇”刘国轩焚毁殆尽。十八年总督姚启圣修以木梁,寻又坏。二十四年(1685年)水师提督施士良重筑以石,四十八年(1709年)郡人陆路、提督蓝理重修,将成而中板复折。五十二年(1713年)郡守魏荔彤成之。雍正九年(1731年)里人郭元龙重修。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桥石中断,巡道杨景素、知县陶敦和倡捐重修。清人顾祖禹在《读史与纪要》中说:九龙江自华峰而来,注九龙山下,为漫潭,两山如璧,南流经香州渡,又往蓬莱峡,亘虎渡桥,为南北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称“三省通衢”、“八闽重镇”。


江东桥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海上见闻录》载: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郑成功与清军总督陈锦交锋,战于江东桥北,陈锦大败,全军俱灭。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郑经以刘国轩为中提督,进取江东桥,清守将王禄、吕韬奔溃,遂烧断桥梁。同年十月和十八年三月,又两次在这里进行争夺战。1919年粤军陈炯明驻漳州,北洋军阀臧致平驻厦门,在江东桥附近相持一年有余。1924年孙中山的南方政府任张贞为闽南建国军总指挥,进攻漳州,与北洋军阀师长张毅,在江东桥两端激战十多天。1928年因开拓漳嵩公路,江东石桥上加建钢筋水泥公路桥。1972年重新建成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化公路桥,桥长295米,高15米,计25孔。目前仅存5个古石桥墩,上架六道巨型石梁,其中最大的一根长24米,厚2米,宽1.8米,重达200多吨。


由于历次战争屡毁屡修,至今乃留有原来5个旧桥墩,6片巨大石梁,根据现代强度理论验算,这根巨大石梁在自重作用下,已达到其自身抗拉极限强度的十分之九。因此,江东桥的石梁已接近它的最大允许跨度。在材料力学诞生前500多年,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这说明我国古代的桥梁建设者们在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已走在世界前列了。他们懂得花岗岩材质的坚实和大石梁的巨大压重对于建桥的意义,成功地解决了抵抗海潮冲击,压实桥墩基础,增强整体性等一系列难题,在把握石材的性能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江东桥的桥基采用与洛阳桥一样的筏形基础来建造,采用洛阳桥的“激浪涨舟,悬机弦幸”的方法。


1962年,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在《中国的石拱桥》一文中说“中国石拱桥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如何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知道”。江东桥这座建筑艺术极有成就的石桥,不但在我国桥梁史上久负盛名,而且在世界桥梁史上也有显著地位。建国以来,它吸引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桥梁建筑专家前来考察研究,如美国的李约瑟博士亲临考察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文中幽默地说,江东桥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性问题,并评价“在中国的其它地方和国外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可同它相比的”。架这样石梁:“上重下竖,相安以固,涨不能设,湍不能怒,火不能蒸,飓不能倾”,实为建桥史上的奇迹。在《建筑文集》中国古桥篇中,罗哲文教授称“中国桥梁构件之雄伟巨大的世界所罕见的,在福建漳州有一座江东桥(又称虎济桥),其石梁之巨大,实属罕见。其中最大的一根石梁长达24米,高2米多,宽1.8米,重达200多吨,象这样的巨大石构件在任何古代建筑物上都是没有的。被称做巨石的埃及金字塔石构件,一块才有2.5吨重,较之江东桥石梁相差将近100倍”。


由引可见,江东桥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桥梁建筑,具有很高的价值。1992年被福建省政府列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黄朴《虎渡桥记》


漳之北溪,源发临汀,循两山而东,众流赴之,汇于虎渡,南入于海。渡当溪海之交,飘风时至,篙师难之。旧有飞桥联艘以济,摇荡掀簸,过者凛容。腐黑挠摧,疲于数易。嘉定甲戌(七年、1214年),郡侯宗正少卿庄公夏更治之,垒石为址,舆梁其上而亭焉。后二十四年(应为二十三年),嘉熙改元(一年、1237年),桥圮于火毁,今礼部侍郎侍讲李公韶以集英修撰来守是邦,闻之蹙然曰:“是南北往来一都会,其议所以经理之。”有建议者曰:“梁用木而屋之非计也。今易以石,毋屋焉则善矣。”时郡无盖藏,议几寝,公乃辍私帑又蠲南山招提非时科敛,俾出万缗以相斯役,闻者胥劝。郡人陈君正义、佛者廷濬与其徒净音、德垕、师照、法耸奉命惟谨,南走交广,北适兴泉,露宿风餐,求诸施者,会乡大夫颜公颐仲持节八桂、庄公嗣子梦说贰郡五羊,捐赀佐之,更造如前。计其长三千尺,址高百尺,酾水一十五道,梁之跨于址者五十有八,长八十尺,广博皆六尺有奇。东西结亭以憩往来者,靡钱楮三十万缗,经始于戊戌(嘉熙二年、1238年)二月,其告成则辛丑(淳祐元年、1241年)三月也。是岁予被命守漳,获踵后尘,别公里第,公念桥事不置,俾余记之,曰:“余将指南越,桥方庀工,轻舸绝江,进寸退尺,眩目怵心,大类扶胥、黄木间,今兹入境,乐其有成,屏车从桥,凭高眺远,樵歌牧吹,相属于道。风景之夷广,波涛之激壮,鸟兽之鸣号,鼋鱼之出没,献奇呈怪,如在几席之侧,诚一方伟观也。”嗟夫!临不测之渊,兴未必可成之役,工夥费广,财殚廪绝,世之能臣才吏,猝未易集;就使能之,其骇民听岂少哉!公恳恻至诚,未尝疾言遽色,一乡善士,咸乐奔走,竟成公志。余乃知自用之智浅,资人之功深也。方斯役未就,支海之桥,填渊跨壑,雄伟弘壮,孰若清源万安之石?昔梅溪王公赋万安也,尝有山川人物两奇之叹,以此较彼,殆似过之。余乃知立事惟人,今人未必不古若也。公自漳归,杜门扫轨,若将终身,诏强起,公方将当大任,决大议,推是心以往,岂特一桥之利济哉?若夫护桥有田,主田有僧,勿为势攘,勿为计取,有庄公记文在。


黄朴,字文卿,黄彦臣曾孙,龙溪人。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以朝奉郎知漳州,有善政。


林氏义庄


林氏义庄,又名永泽堂林氏义庄,位于杨厝村过井社东隅,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台湾林本源家族创建,它集家庙、义庄、民居于一体,又是历史名人林维源的故居,是闻名海峡两岸的一所庄园。


林平侯年少时东渡台湾,垦殖致富之后,念乡亲贫苦,仿范仲淹义庄之法,献良田为赡养基金,于道光元年(1821年)在永泽堂创办“林氏义庄”。清道光元年立的《永泽堂林氏义庄》碑文至今仍完整镶嵌在庄园中座大厝的西过水亭墙上,碑文记载着义庄宗旨和40条赡赈条规,“意愿将在淡水自置海山保水田四十三甲八分四厘二毫(折合500亩),充为原籍本族义田,年收佃租除完供耗谷外,实收谷壹千陆百石,按年寄回内地龙溪县白石保吉上村、潭头村,赡给同宗族人之用。”赡赈事宜:“延请族中诚实公正两人经理其事”,“林氏族人,凡贫乏之家逐房计口给米。成丁每日给糙米一升,于每月初一日永泽堂内发给;每年冬至日,男给棉布三丈,每年春分日女给棉花三斤,令其亲自纺织。”,“赡给米、布、棉花,十一至十六岁者减半,五至十岁者给十分之三,四岁以下者不给。”,“有服之亲者,娶妇给银二十两,嫁女给银十两。尊长有丧支银七两,次长有丧支银五两,未婚娶者支银四两”等等,赡给有定额,男女不遗漏。


义庄于道光元年(1821年)由林平侯创办开赈,平侯去世后,子国华(1803—1857年)、孙维让(1818—1887年)、维源(1840—1905年)、曾孙尔嘉(1875—1951年),世代相承,按义庄条规办理。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两岸隔绝终止,延续四代人116年,其赈期之长,赈面之宽,赈事之恒,世所罕见,享誉海峡两岸。清道光间,同安人,翰林院编修林荐春曾赋诗赞曰:文正传遗法,千秋说义庄。恤贫先及族,永泽自明堂。觵挞儿童课,枌榆父老觞。泛舟原有役,岁岁渡重洋。


永泽堂林氏义庄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9999平方米,三座并排两进大厝,配左右六列对称护厝,中座之后建一座二层楼房(俗称后楼),左座之后建一列仓廩,房、厅、亭共99间,建筑面积3730平方米。庄前大埕,埕前有双半月形鱼池,庄后有花园。庄门侧开,埕前护栏和三面护庄矮墙拱护全庄。结构整齐大方,飞檐画角,燕尾圆枋,是典型闽南风格的庄园。庄园中座,前进为会客之处,后进为本源家族在祖地家庙永泽堂,龛联为平侯五子诰封光禄大夫林国芳所书,联曰:春发其华秋结其实;业精于勤行成于思。龛中奉林本源家族长辈神牌。堂内屏风、祖龛、祭棹雕刻精巧。前后进中间右过水墙嵌10块黛黑石镌刻清代书法名家吕世宜书写、道光元年立《永泽堂林氏义庄》碑文。后楼是台湾本源家族族人返梓居住之室。甲午战后,本源家族第三代清太仆寺卿林维源,率家人内渡大陆,就曾在此住过数年。厢房、仓廩为义庄办公及贮粮之所,其它房屋为义庄工作人员及族人居住。


林本源家族第一代林平侯建林氏义庄,第二、三代创建台北板桥林家花园,第四代林尔嘉创建鼓浪屿菽庄花园,共同构成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永泽堂林氏义庄屡有修葺,1992年重修,保存较完好,整体外观仍具当年恢宏气势。1987年、2001年龙海县、福建省人民政府分别公布为县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一信局


天一信局系流传旅菲华侨创办的,创办人郭有品,字鸿翔,龙溪县二十八都刘瑞保(今角美镇流传村)人,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其父郭振宁英年早逝,遗有四子,郭有品排行第四。郭有品童年时聪颖好学,深得塾师器重而多学多识。同治八年(1869年)年仅17岁的郭有品在开店铺的堂兄的资助下随客头漂洋过海前往吕宋经商。由于郭有品忠厚老实,深得侨民的信赖。同治十三年(1874年),郭有品受一些富庶侨商委托,开始充当客头,专门替吕宋侨商及其雇用的华工携带银信回国。


随着业务量的扩大,郭有品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在家乡流传社创办了漳州首家“批郊”,主要经营吕宋(今菲律宾马尼拉)与闽南之间的华侨银信汇兑业务。时称“天一批郊”,天一批郊的“天一”,源自易经的《水》篇中“天生一,一生水,水生万物”。用(“天”字周围用“一”呈圆形包围着,顶部留一空白)作为批馆徽志,寓意“天下一家”,表达了创办人郭有品初创侨批局的仁爱之心,也缩短了海外侨民与家乡眷属的万里之隔。


天一批郊开办后,每批银信均由郭有品本人亲自收取押运。在一次押运侨汇途中,船遇台风而沉没大海。郭有品获救后返乡,便变卖家产兑成大银,凭衣袋中仅存的名单款项一一赔偿。自此,郭有品的名望誉满南洋,华侨深为信赖,华侨银信都愿通过天一批郊汇寄,天一批郊的业务日益增多。郭有品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把“天一批郊”改称“天一信局”,设总局于流传,设分局于吕宋,厦门、安海。购置两艘小汽船,开通厦门至总局、厦门至安海的邮路。天一信局收汇解汇及时安全,风闻所及,菲岛以外华侨纷纷通过吕宋分局汇寄,尔后又在菲律宾宿务、怡朗、三宝彦增设分局。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朝邮政局正式营业,依例以“郭有品天一信局”登记注册,并拓展外埠业务,增设香港、安南分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郭有品不幸染疫逝世,长子郭行钟(字用中,1884—1947年)继承父业,精心经营,业务锐增,次年(1902年)改名“郭有品天一信局”,分设信汇部和批馆,并逐年增设分局于外埠,至1921年共在东南亚8个国家设26个分局,在国内设9个分局和15家代理店。即在菲律宾设吕宋、宿务、怡郎、三宝土彦、苏洛、怡口六岸、甲答育7个分局,在马来亚设槟城、吉隆坡、马六甲、大吡叻4个分局,在新加坡设实叨、小坡分局,在印尼设井里汶、吧城、垄川(三宝垄)、泗水、巨港、万隆、吧东7个分局,在泰国设曼谷、通卡(宋卡)2个分局,在越南设把车、西贡2个分局,在缅甸设仰光分局,在柬埔寨设金塔分局;在国内设厦门、安海、漳州、浮宫、泉州、同安、港尾和上海、香港9个分局。在金门、马巷、同安、安溪、永春、粤头、海澄、漳浦、长泰、云霄、东山、诏安、晋江、南安、惠安与商铺联号设置了15家代理店。1912年,向中华邮政注册为“郭有品天一汇兑银信局”。


天一信局坚持“信誉为首,便民为上”经营之道,规制严密,管理严格,服务周到,赢得各埠华侨的信赖,业务迅猛发展,鼎盛时,年侨汇额过千万元大银,将近闽南地区侨汇的三分之二。因受一战后通货膨胀等影响,于1928年停业。


天一信局总部旧址位于今流传村头社路北。主要有三楼一园:苑南楼、北楼、陶园和花园。占地面积11328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集办公、民居、祖厅、休闲为一体。自北向南依次为并列的苑南楼和北楼、中花园、南陶园楼。


苑南楼,坐南向北,建于1911年,为前厝后楼,三进二井五开间抱二护(左五右九共14间),配前庭后院建筑。前二进为闽南传统大厝,第二进中为祖厅,祀郭有品等祖考妣。第三进为二层洋楼,楼上门顶镌“苑南”门匾,大厝与洋楼之间有天井和厢房,使厝楼连为一体。苑南楼柱、梁、枋、门、窗、屏等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精美绝伦,被誉为雕刻博物馆,具有鲜明儒家传统文化遗韵,屋外安琪儿、和平鸽、罗马柱等欧式外墙装修,反映了清末民初漳州传统建筑艺术和西洋建筑技术完美结合,是典型闽南侨乡特色建筑。


北楼,在苑南楼之东,并列一墙之隔,1921年建成。为信局办公楼,西式建筑风格,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前后二座,中天井,两侧楼屋,环廊把前后楼连为一体,宽25米,深28米,外墙墙上装饰着西洋人物雕像和中式花草图案,有安琪儿、和平鸽、骑车邮差、五角星、荷花、菊花,特别是窗檐带和走廊有明显欧式建筑风格。楼内装饰精微,有当时进口蓝色玻璃、磨沙玻璃、彩绘瓷砖、红木雕刻构件。整座建筑外观显示西式建筑风格,室内结构体现中式风格特征。配北庭和一列平房,南院及一道泥塑“财、子、寿”三星图照壁。建筑雄伟壮观,蕴蓄着海外赤子情思故里的情怀。落成时汀漳龙道尹陈培锟为题北门门匾“北楼”,侯官谢叔元为题南门匾“天一总局”。题撰楹联有陈培锟题“北向三溪水,楼联万石桥”。清末台湾秀才郭安甫题“天涯任你书传竹,一纸凭君信问梅”。漳州名士徐飞仙题“天涯雁字连云至,一尺渔书傍水来”。


陶园楼,在整个建筑群最南端,一列式二层洋楼,上下各10间,北向长廊式通道,欧式廊柱,东10间为住宿楼,西10间为仓库。


陶园花园,位于楼群中间,由南向北建有六角亭、半月池、水榭、花圃、百果园、假山、猴洞等,石砌小道,曲径通幽,群花争艳,草木显秀,在当时乡村间一花独秀,是总部配套休闲设施。


天一信局从1880年创办至1928年停业,历时半个世纪,在东南亚8个国家先后设立26个分局,是首家建立国际通信汇兑联网和一盘收揽、二盘承转、三盘分发一条龙的侨批局,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家民间国际邮局。其重要历史意义在于它完成了银信传送从“水客”走单帮的初级、原始形式,向专业化和国际化连锁经营的转换,建立起一整套批银揽收、承转交接、委托分解以及资金头寸调拨的合理机制,确保批银运作的效率和跨国企业的诚信,为后来的侨批局交接委托互为成网经营奠定了基本模式。


天一信局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经营时间较长的早期民间侨批局,在我国侨史有着广泛影响,在闽台关系、南洋侨史乃至中国邮政史、金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总部旧址具有重要文物价值,1992年、2005年,先后被龙海县人民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礁王氏家庙


白礁王氏家庙,又名“世飨堂”,灯号“太原”,位于白礁社,始建于明初,明隆庆四年(1570年)、1995年、2003年均有重修。宗祠坐西向东,二进三开间,依次为前殿、天井、庑廊、后殿,南北配两列护厝,砖木结构,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前殿正中大门,两耳门对开,形成凹字形式建筑。正门上悬“王氏家庙”,大门古石柱联为“巷本乌衣分上下,堂名世飨嬗春秋”。后殿是六点金大屋式建筑,祖龛上悬“世飨堂”木匾,龛中祀:入闽王氏始祖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二世祖王延政,白礁一世祖王右泰、王右丰至五世祖考妣神牌。正堂上四根石柱上刻有“分支来自固始到白礁腾浪万里,创业本在同安振乌巷长享千秋;崇德报功典祀无丰於祢,本仁修义昭穆不失其伦。”还有龛联为“唐未开闽光辉北地,明初分巷派行南台”。


世飨堂存有“状元及第”(清光绪三年,即1877年状元王仁堪为白礁祖祠题匾)、“世飨堂”、“义举可风”等牌匾及白礁王氏昭穆“右正伯方肇,原宗伟继天,子祈行事志,臣原学良贤;礼义家为本,智仁世可传,存诚能取信,裕后并光前;德大勲弥溥,才高业益蕃,千年承缵绪,万代绍渊源。”2003年,世飨堂被列为龙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授予“八闽名祠”,200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涉台保护单位。


潘氏祖祠、古民居


潘氏祖祠,又名“花果堂”,位于白礁村栖栅(又称潘厝、沙陌)。白礁古属泉州府同安县明盛乡积善里二十都白昆阳保栖栅社,民国初属同安县第三区角美乡白礁保,1956年属同安县灌口区金山乡潘厝社。1957年划归龙溪县辖。现属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花果堂始建于元末,历代屡有修葺,1983年重修,按原规制保护完好。


栖栅潘氏是唐开漳潘节后裔,潘诒徽派系、仁美潘埜支系。宋绍熙二年(1191年)潘诒徽自晋江东石下径归漳,为漳州南宋祖。诒徽子二,长潘武,字淑允,居龙溪,嘉定十三年(1217年)举特奏名,文林郎。潘武子潘埜,漳浦县主簿,居仁美传子三,分福禄寿三房,其二彦珷为禄房,传四子,其三子世抚徙居栖栅,为栖栅开基祖,派下枝繁叶茂,繁衍潘厝、苏店、红桥,分派北京、云南、广东、台湾和东南亚国家。


栖栅潘氏具有开放性海洋精神,其族人闯广东,过台湾、下南洋,成为清闽省海商代表。其十六世潘鹏等渡台开基,曾引种“台湾爱玉”等;十七世潘振成,壮年南下吕宋,贩卖茶叶、丝绸、瓷器等,获利颇丰,后来由闽入粤,定居广州,从事外贸业务,清乾隆七年(1742年)奉旨开设同文行,到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成为广州海商首富,长时间担任“广州十三行商总”。其弟、子、侄活跃于广州商、政、文各界。在广州建宅第、置祠堂、筑同安街、同文街、栖栅街,同时还建书院、造桥梁,助饷济贫,传裔至今上万人,成为广州望族。


重修后的祖祠坐北向南,二进三开间,前有祭埕,砖木结构,依次为前殿、天井、庑廊、后殿,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6平方米。前殿前廊后厅,双脊燕尾,脊置陶制龙吻二对,正中大门,东西两耳门相向,门上悬“潘氏祖祠”匾,前壁置长方形石雕透窗,门前立古花岗石雕刻石鼓一对。前埕原有石旗碣八座。西庑墙上有清嘉庆间镌刻的“河阳家规十二则”、“春冬祭祀规则”石碑各一方。后殿,单脊燕尾,六点金大屋盖建筑,脊置龙吻一对,堂上悬“花果堂”木匾,主祀开基祖潘世抚及祖考祖妣。堂联为“花县传芳植本支于百世,岐山衍派绵宗祐以千秋。”堂上原悬挂有“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内阁中书”、“振威将军”等匾十多个,堂前原有八方形、六方形旗杆座,旗杆十墩。


古民居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石木结构,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建筑风格,为一列两座二进三开间的闽南风格古大厝,左右抱二护厝,房、厅、亭共32间,建筑面积620平方米,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


潘氏祖祠、古民居201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文圃山麓溪山府第


溪山府第,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是潘振联、潘有量、潘仕成的的故居,也是潘氏望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后因国家建设需要而被征迁,潘氏裔孙世孟先生敬重先贤,珍惜古迹文物,由其与乡亲潘兴章联合经营的漳州文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资,于2016年选在文圃山龙池岩山麓,重建府第。


新府第建设基本使用原府第始建构件和建筑材料,连大厝的天井、厝前埕的铺设都是古建石料。建成后的府第,总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86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依山瞰海,为硬山顶燕脊尾砖木结构,三进三开间,配左右护厝。首进一厅四房两廊间一天井;中座为主体构建,亦为一厅四房,外加宽阔的厅堂过道,面积较大,两边山墙开有耳门。后座与中座之间为天井,该座中设厅堂,两旁各有两房一厅。主体建筑与两边厢房之间设有“过水亭”,各有两个宽阔的天井,左右厢房共有厅房16间。整座府第房间共32间。府第前铺设石埕、砖埕,投池,周围种满各类花草,把府第衬得更加美丽。


埔尾妈祖庙


埔尾妈祖庙,又名埔尾庵、崇德堂。位于埔尾村中,始建于明代,2007年重修。明,里人进士林魁,嘉靖间致仕回乡,鉴于村中庵庙林立,民众祭祀不便,乃建议“并九庙为一堂”,刘公献地,村民捐资创建崇德堂(原称明一堂,清廷镇压反清复明势力,强迫弃“明”字,故改称“崇德堂”),妈祖庙之所以称“堂”,是因为该地原是下刘社的刘氏祠堂的所在地,至今前殿右侧仍附祀“刘公神位”,并赋联云:白石立庙传千秋,青史朴山刘公贤。后来堂倾圮,清道光三十七年(1847年),白石吉上渡台垦殖致富的林平侯和本社华侨林登仁、林国桢、林光大等捐资重建,改庙号“崇德堂”。并增建前殿扩西翼,还特聘巧匠精雕蟠龙石柱一对立于前廊,上镌:“道光戊戍阴月·广西柳州府正堂林平侯敬奉”。是闽台两岸神缘相同,文缘相承的历史见证。


妈祖庙坐北朝南,由前埕、前殿、过水廊道及主殿等组成,占地面积1370平方米,建筑面积412平方米。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主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均抬梁式梁架,悬山顶。主奉玉皇上帝、天上圣母、观世音、如来佛,兼奉龙王、月老、贞明大帝、佛公、仙尊公、阎罗天子,附奉千里眼、顺风耳、速报司、哪吒、伽蓝爷、土地公等。存古蟠龙石柱、石狮各一对,“日监在慈”、“广大圆满”“江左名贤”“神昭海表”“佛光普照”木匾五个,门墙石构件、石柱和石门联三对、石柱联四对、清光绪九年《重修崇德堂碑记》一通,堂前有鲤鱼石胜景。古门联:汝念果虔方许焚香拜祝;彼心若昧无庸叩首禳求。无作神羞于石里自然明鉴在莆村;刹临鲤石龙门近庙映仙宫帝座尊。柱联曰:事本由天只卜易地圣意,佛非在外但存心明神明。自有经书成妙果,每从山水悟元机。尔非良善休来谒,我有权衡可叶天。湄岛慈航功不朽,池塘春草句犹新。佛无偏私,善则福,恶则祸;神本正值,顺者吉,逆者凶。每年正月初八“佛公诞辰”,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均举行盛大庆祝活动。1987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鸿渐高阳楼

位于鸿渐村53号,菲律宾华侨许文仲1947年归乡耗时一年营建,以许氏郡望称“高阳楼”。坐西南向东北,占地1540平方米,为前厝后楼配山门内院中西合璧式民居结构,前为三山式燕尾屋顶中式大厝,配左右两列平脊式圆枋厢房和内天井,后为西洋式两层洋楼,大厝外墙面和楼厝室内墙裙用彩色矿物质颜料的花纹装饰,至今仍鲜艳富丽。西式楼房顶以外拱廊、平屋顶、猛狮飞马形象泥塑、西洋式廊柱为特征。中式屋脊下山墙上的悬鱼、鸟踏等处的飞马、老鹰、花草的具象装饰纹样,标新立异,令人眼一新。201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番仔楼


东山番仔楼,又称瑞懋楼,位于东山村许坂社62号。印尼爪哇华侨林小庄建于1932年,历时8年建成。坐西北向东南,由两山门、天井、前厅、瑞懋阁、青楼组成,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瑞懋楼为三层仿欧式建筑,一层面阔三间,明间山墙承檩,次间辟为耳室。一层设前廊,廊柱用红砖垒砌,柱与柱之间采用拱劵顶,并设有花岗石护栏,一层正面上方以进口瓷砖贴筑,下方以条石堆砌。二层面阔三间,明间内凹,二层墙壁皆铺设欧瓷砖,风格独特。第三层建有一小亭,俗称“八卦亭”。楼房共有44间,整座建筑最具有特色的是墙上的瓷砖,均为南洋进口,颜色各异,保存完好。东山番仔楼是一处近、现代优秀的中西合璧建筑。201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新大厝


位于东山社下路角。吕宋华侨林清闲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占地面积410平方米,坐北向南,石、砖、木混合结构,由前埕、前厅、天井、主堂(中厅)、过水廊房、后堂(后厅)、护厝组成,建筑风格独特。前厅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明间内凹。天井条石铺砌,带过水廊房。主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主堂前廊带三步小架梁,明间外敞,次间辟为耳室,两侧各开一耳门。后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带过水廊道,明间外敞,两次间辟为耳室,护厝一排五间。厅房共51间。内部各种木雕构件古朴精巧,总体保存较好,是一座典型的闽南传统民居。201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头条号
区志
介绍
讲好台商区故事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