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导  >  区志  >  讲好台商区故事·史海篇·旧事拾萃
讲好台商区故事·史海篇·旧事拾萃
2025年04月05日 13:37   浏览:1831   来源:区志

一、龙池岩《紫阳遗迹》匾


据《华圃讲堂碑记》记载,唐时进士谢氏兄弟,曾在此苦读诗书;五代时主簿洪文用等都隐居于此。宋进士杨志为纪念先贤事迹,建立“三贤堂”以祀之。


宋代理学家朱熹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登进士第,五年后,授同安主簿时,慕“三贤堂”之名,曾登临游览,后在龙池岩开课讲学。四方学子纷纷登岩求教,影响日益广大,附近乡贤纷纷用公有书田的收益,来这里营建书舍,供自己的子弟上山就学。后代文人把朱熹讲学的地方命名为“玉屏讲堂”(后改名华圃书院)。


相传,龙池岩境内原有一座“拍门祠”,为朱子居住遗址。当时朱子曾教育学生:对师长应讲礼貌,凡有所求教,必先拍门,得到许可,方能进入。祠旁石上刻有“拍门”二字。


明洪武元年(1368年)名儒胡宗华(今颜厝镇古县胡厝人)也曾在此设馆授徒。翠林郑深道、埔尾林魁,俱从此修学成名。


岩内存有清乾隆癸酉(1753年)仲夏立的《紫阳遗迹》横匾(悬挂在大雄宝殿主神龛上)。


二、林魁文物轶事


今角美镇石美一带,原龙溪县二十九、三十都之地,大海绕其东南,群山环其西北,地形凹凸不平。高出的地区经常苦于干旱,低洼的地区又是忧于咸卤和水害。所以,即使是风调雨顺年景,也只能丰歉参半。


宋淳熙二年(1174年),任过潮阳主簿的乡人丁知几会同有关人士赴福建提举司条陈,欲为乡梓兴修水利,后获准,募民工,挖凿一条自二十八都文甲至石美港的港道,直通柳营江(今江东),其后每年农闲,官府又多次督修,故当时称之为“官港”,使二十九、三十都田地200余顷均赖以灌溉受益。这条官港,年代已久,逐渐壅塞,虽历经多次重修,但至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又桥圯水涌,再次危害农田,重现歉收。


当时告老回乡的广东参政林魁,为首率领乡人黄启忠等,向代巡方涯禀报情况,由知县刘天授鸠工重修。林魁虽已年迈,仍时刻关心,竭尽所能,水利修缮后,受到乡梓人民的赞扬,颂林魁为民请命,功德无量,特报准立碑纪念。“明大参白石林公重修官港水利功德碑”,就是记载他在家乡重修水利的功绩。


林魁,字廷元,明弘治壬戌(1502年)进士,授户部郎中大司徒,官至山西督学副使,后升广东参政,为官有政声,其事迹流传于民间不少。如林魁任大司徒时,武宗(正德)欲废太平仓以赐永寿伯,他具疏力争,乃止。有西僧大乘法主,夺民田四百顷,魁疏其不法,还田于民,由是甚得百姓爱戴。在民间还流传着林魁为孝子断案申冤,不以官势索取钱财等轶事。以“当扇子”为例,说的是林魁告老回乡时,两袖清风,一无所有,其妻张氏嗔怪说:“如今家里穷困,你空手而回,欲拿什么过日子?”魁听了笑道:“要银子,这有何难。”便把一把旧扇子交她,叫她拿到石码“银山当铺”去当,要多少银子,尽管开口。其妻不信,认为一把旧扇能当得几何。翌日,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来到石码当铺当扇子。当铺老板看到扇子题诗落款是林魁,问之下,知是参政夫人,马上堆下笑脸,殷勤招待,答应银子下午要亲自送到府上。过了中午,老板真的送来一箱子白银,林魁妻惊讶不已,低声问魁:“你那扇子是什么宝扇?”林魁答道:“这把扇子既无名人书画,也非金镶玉饰,值钱的是那个姓名,人家瞧我官大气粗,不敢不借哩。”“既是借,就要还,不还,就是‘敲竹杠’,我们不能做那缺德的事啊!”一席话说得夫人点头称是,忙把银子退还给当铺老板。林魁为官清正,自号“白石”。因他告老回乡,离开广东时,当地渔民赠他一块透明的“菊花石”之故。后著有《白石稿》和《归田录》行世。菊花石堪称珍品,其后裔代代相传近五百年。解放前曾有一个国民党团长侦知此石,用尽手段,欲占为己有,遭到主人拒绝。主人深夜将它埋于地下,幸得保存。有关林魁文物,还有村中的进士坊和诗碑二块:一为明御史周广赠林魁诗石刻,一为明嘉靖间佥都御史陈锡和林魁联诗石刻。观赏林魁文物,忆其清正为人,能不有鉴于今否?


三、林魁与菊花石趣事


林魁在广东为官,致仕带回渔民赠送的菊花奇石,这石高56厘米,托座高13厘米,石连座高69厘米,半径27厘米,围161厘米,石重260斤,座重100斤、菊花22朵,海草状枝叶400余片。归里后,自号“白石老人”,与菊花石相伴余生。有人发现这菊花石的相关数据竟奇妙的与林魁一生事物相吻合。林魁27岁登进士,退西僧夺民田400顷归民,仕途22年,56岁解龙梦,修官港260天,延长13里,买地100亩设义塜,围石城161丈,享寿69岁。


四、陆完《仰盂岩碑记》


漳多胜地名岩,间有出自僧家经营者,抑有出自檀那创建者,而惟仰盂之岩特异。兹夏余同鹤峰蔡君道从江东,里人告曰:山上窝佳岩也。不惮登临斯地,见形势眼界信别他岩,徘徊不忍遽去。越日,僧羔豕牲馔并陈,心焉骇之,刻即提笼揭榼,少长衣冠踵至,合僧致祭,礼行昭穆。问其故,为林氏乃祖二十八致政公忌日也。兹山为其所置,因檀越祀之,盖由唐迄今矣!因念人生惑浮屠之说固幻,鲜林泉之致亦俗。今林君以山岩为祠,供俎豆则子姓寓焉。祖德宗功,不比寂圆色相,晨钟暮鼓,恍同提命听闻。可儒可释,禋祀可历千万穓而忽替。噫异矣!至地之可乐,览者自有同心,无容相与,蔡君慨是人是事,因以之志。


嘉靖乙卯年五月念二日


长洲陆完题


陆完,江南长洲人,明成化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因“宸濠”案谪戍镇海卫。


五、漳州台商投资区历代书院、书轩、书舍、学校


书院:浦西书院(今江东)、文圃书院(今白礁)、泗滨书院(今东山)。


书轩:西河书轩(今东美)、汾阳书轩(今流传)、太原书轩(今田里)、锦湖书轩(今寮东)鸿雁书轩(今鸿渐)、碧湖书轩(今杨厝)。


鸿山书舍(今洪岱)、眉麓精舍(今石美)。


1、南园西河书轩:位于苏州社林氏看西祠堂,民国二十五年,华侨捐资创办的一所私塾式的讲堂,聘流传人晚清举人郭韫山执教,附近士子仰先生文学德望纷纷来此就学,书轩讲究学以致用,造就一批益智务实人才,至民国三十七年停办。


2、华侨中学(东美):1955年印尼华侨林永木、郭俊年、陈百川(东美人)和归侨林开德等发起创办华侨补习学校,1956年以徐氏峨山祠堂为校舍,创办龙溪县华侨中学,先办初级,继办完中。创办六十年来,培养了众多奋斗在各条战线的有用之才。


3、锦湖小学:桥头村寮东社旅居海外侨胞郭春秧在南洋致富后,热心家乡教育、福利事业。于1919年创办寮东“锦湖小学”,免费招收学生上学,且供给学习用品。


4、私立碧湖小学:位于杨厝村杨厝社,杨在田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杨在田事业有成后,乐于兴学堂,他出资建校舍,延师教学,尽量吸收农民子弟入学。入学者一律不收学费。还益以助学费用。为永久维持办学经费。1924年杨在分家时,特抽出产业十分之一为办学基金,并嘱子孙不得挪用。其裔孙遵训助学,扩大校舍,聘请名师。1949年,碧湖华侨小学复办聘请王作人(1919—2006年)到校主持校务,从那时起,王作人在此工作长达33年,为碧湖培养了许多人才,王作人在角美工作期间“专心教书,静心写作”。为人处世堪称“完人”。其诗文集有《括斋文稿》《括斋吟草》,且在角美留下很多珍贵墨宝。


杨在田及后人除办碧湖小学外,还增设白石女校,对邻村创办的西崑、沧里、沙坂、蔡店、蒲山小学,每年给予补助,此举持续20多年。同时,还创办“思推义局”,在漳州办“大愿堂”、“思推分处”等,免费施医,扶贫助困。后来,王作人撰写了《杨在田先生简介》,专门介绍杨在田及其后人的义举。


5、华圃书院遗址:位于文圃山龙池岩,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锦宅致仕的进士黄涛,在“三贤堂”旧址倡建棲贤楼、紫阳祠,祀“三贤”和朱文公,创办华圃书院,“礼先贤,兴后学”,培养很多人才。后圯,栖栅潘氏多次捐资重修书院,今尚存有《重修华圃书院碑记》。


6、流传私立小学遗址:天一信局创办人郭有品富庶之后,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出资兴办义塾,延师授教,儿童免费入学。郭有品逝世后,其子郭行钟秉承父志,仍致力教育事业。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献田10亩为书田,兴办私立流传高等、初等两间小学,是龙溪县最早、漳州第二的侨办小学。信局除免费为教师供膳外,还雇保姆照顾女教师孩子,一时传为佳话。民国十年(1921年)又扩建教室,创办私立流传女子国民学校。1928年信局虽停业,郭氏仍每年为流传小学提供2400元银洋为办学经费,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移交公办。私立小学遗址在信局办公楼之东。后因扩大办学规模,移建原址之东百米田地上。学校前二棵数百年甘棠树,见证了这段历史的变化。


7、埔尾村宋私塾——学仔厅:位于埔尾村端本堂左侧,为宋代白石陈员外创办的家教私塾,莆山林开基祖隐庵,元大德即执教于此。平房,内外两室,建筑面积50平方米,存明代戴圭(人称野桥先生)书刻“长风馆”石匾,匾高0.5米、宽1.01米,是漳州罕见保留至今古私塾遗址。


8、锦宅村文圃书院:俗称文庙或孔庙,位于锦宅村,今锦宅小学校内。始建于清中叶,锦宅社黄涛、黄江曾在龙池岩的华圃书院攻读,先后荣登科甲,衣锦还乡后在锦宅建立了华圃书院的分院——文圃书院,现在为锦宅小学的幼儿园教室。书院占地面积2560平方米,建筑面积930平方米。二进三开间,由前殿,内院、两庑、后殿及左右厢房围成庭院式建筑,厅房共计28间,主祀先师孔子。后为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年)闽南小刀会会址之一,现院内存有小刀会活动的图片和资料。


9、南门村霞園小学:原为显承堂私塾,1923年春改为霞園小学,1940秋改为石美国民小学。龙溪县长张海容为学校题写校名。1945年更名为东区中心小学,1949年后石美中心小学。


六、西边黄氏传说


1.“番薯王”来历:黄可润任宣化、易州知府之间,遇上大荒灾年,黄可润用番薯让灾民充饥,活人无数,被称“番薯王”。黄可润生长闽南,熟知番薯可作米谷果食,从闽南家乡速运番薯藤到灾区,教导灾民种植、管理,使当地灾民渡过饥荒,得到生存,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


2.御赐龙头拐杖:黄照(纳庵公)晚年,应邀赴嘉庆帝在京举办的“千叟宴”,嘉庆帝御赐黄照龙头拐杖一支。黄照殁后,此物陪葬,后被盗,黄照后裔曾仿造一支,祭祖时用,后来仿造龙头拐杖也不知去向。


七、六世同居坊


据《龙溪县志》乾隆卷之四记载:六世同居坊,在龙江,乾隆十九年为贡生陈茂椿题“六世同居”。又据清《蕉轩随录》记载“福建巡抚陈宏谋题报漳州府贡生陈茂椿六世同居”。


由于年代久远,坊已毁,但匾还在。保存在今角美镇霞屿社区陈氏家族里。牌匾正面为“六世同居”,左侧,还刻着“乾隆御笔”四个小小的字和一个方印。碑的背面,记载着“六世同居”的来历。


霞屿社区陈氏源自上店陈氏支脉,开基祖是陈义名、陈义逊、陈忠逊三兄弟。三房陈忠逊嫡孙陈简正生五子:陈茂椿、陈茂桂、陈茂梅、陈茂柏、陈茂材。长兄陈茂椿,带领兄弟同心同德,艰辛创业。六代人没有分家,300余人和睦共处,同居一家。此事经龙溪县、漳州府转报福建省道台后呈奏朝廷。相传,乾隆皇帝特派巡抚下江南实地考察,随身携山东凤梨一颗,传口谕赏赐。巡抚回奏朝廷,皇帝传下圣旨御赐“六世同居”牌匾,风表一座,建于田里。又传,霞屿村陈氏至清道光间,耕地已经不足200亩,而人口却超过400人,日子并不宽裕。时至九月霜降季节水稻全已入米含孕,还未出穗,此时陈氏族长陈坤山下令开镰割稻,众人将水稻割倒,稻草晒干,收入草间。至冬天十二月,有清军南下征战,到此水土不服,大批战马患有吐泻、“软脚风”,不能出征。军队正为此事着急时,听闻“六世同居”家族有治军马的草药“含穗草”,于是急忙前来购买。原先用大称过量出售,后来则以“克”为单位出售。陈家依靠晒干的含穗草医好战马,大受褒奖,受赏财无数。据说,清道光间,再赐封“天下第一家”,立于角美猪仔寮(现已毁)。


八、一条扁担横三县——同安街


今角美镇流传着一句俚语:“一条扁担横三县”。说的就是在同安街上摆摊做小生意,横上一条扁担可以跨过三个县。原来同安街所在的角美镇,古称角尾,最早由同安县积善里管辖,因其地理位置处于同安县最西边的一角而得名。后来为了将地名雅化,将“尾”字改为闽南语谐音字“美”,“角尾”从而更名为“角美”,延续至今。


百年前,角美镇迎来了商贸繁荣的鼎盛时期。曾经一度由同安、龙溪和海澄三个县共同管辖,但说不准每个县的具体交界点。后来,由于一次“乞丐事件”,导致了三县同一街的奇观。


相传,清朝末年,兵荒马乱,百姓生活凋敝。有一个乞丐流浪到角美老街,病死街上。按常理,同安县是老大,要负责料理他的后事。可地保不愿意多事,就命人趁着夜色把尸体拉到龙溪县一侧。龙溪县一侧的地保知道后,更不愿意去收埋,又把尸体拉回到同安县一侧,这样来来回回多次,后事始终无人料理。这时,恰巧海澄县县令路过这里,偶然知道了这件事,顿生恻隐之心,便自掏腰包收埋了这个乞丐。


同安和龙溪两县的县令听说了这件事后都很惭愧,便商议以原乞丐所在地一间店面为界,把同安街的一部分街道划归海澄县管辖,因此形成了同一条街分别由同安和海澄管辖的现象,而街对面则属龙溪县。于是,便有了一条街三县界的奇观。民间出现的“一条扁担横三县”、“鸡鸣闻三县”的俗语,便从同安街一带流传开来。


同安街一街三县界的奇观一直持续了数十年。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五十年代行政区划的调整,使这一奇观成为了历史。根据国务院的行政区划调整,1957年3月,角美镇、金山乡、寮东乡划归龙溪县,同安街自然也归入龙溪县。1960年,龙溪县和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同安街从此不再归属同安县了,但在几次历史变革中同安街的老地名人们并不更改它。


现在角美镇老街有三条街道既民主街、同安街、共和街。


九、唤醒堂


清末,郭有品事业有成,在流传创办“唤醒堂”,为贫苦乡人施药、施棺;每月十五日,请塾师在唤醒堂传孔孟之道、讲忠孝故事,教育后人克己复礼、忠孝勤俭;同族人共订村规,严禁族人吸鸦片、赌博,清除社内娼馆;对一些不务正业且屡教不改者,资助船费遣往南洋谋生;改变社会风气,深得乡人称赞。因郭有品兴学济贫的善举,清廷赠予“县丞”。


十、锦湖春秧林


位于桥头村寮东社南海堤旁的一片滩涂上,种植于民国初年。旅居南洋华侨郭春秧回乡探亲,看到家乡海堤常受台风海啸冲击决堤,农作物受灾,因此他从南洋印尼苏罗引来红树林(枷椗)种苗,种植在1000多米长海堤旁约300多亩的滩涂上,有效地解除海潮、风浪冲击海堤的危害。当地村民称此片红树林为锦湖春秧林。现为九龙江口省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


十一、东山引进新树种习俗


东山林氏过去有个习俗,凡播迁海外者,回乡要为家乡带回三棵异国他乡的树苗栽种在龟山。久而久之,龟山的树木种类繁多,形成一处树木品种众多的天然亚热带树木样本园。至今屹立于龟山殿左侧两株高达二十米、树杆粗壮数百年树龄的海红豆,就是华侨从南洋引进来的。


十二、东山红豆文化

 

红豆子,色红,形圆而美磒,人用以镶嵌约指,以表相思,因名“相思子”。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象征相思和爱情。龙海石码雅士王凤池先生,1955年从角美龟山得“红豆子”,爱以龟山红豆子,遍求海内外名家作品,以豆结缘,以文会友,得诗赋300首,结为《红豆吟集》精抄本。今存126首,于1997年结集为《红豆吟集》(残本)由龙海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出版。《红豆吟集》应征者名家有全国政协副主席、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中国文联副主席老舍、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叶恭绰、北京大学校长沈尹默、晚清探花商衍鎏、翰林钱崇威、陈云浩、孙智敏和许多作家、教授等。


十三、龟山宝穴


位于东山村,因形圆似龟而得名。古有传闻,东山林氏开基祖璧晃公,徒至龟山,认定是处难得的风水宝地,遂肇居龟山东麓。后裔孙迁播南麓、北麓、西隅,自然形成林氏下五社,“龟穴”结成。登龟山顶,俯视四周,一目了然。龟山西北麓华美社,形象龟头,东麓东山社顶路角,像似龟的右前脚,下路角像似龟的右后脚,西南麓许坂社,像似龟的左前脚,内山尾社则如蹬直的左后脚,而东山桥仔头角那一列整齐的百年古民居就像一条翘起的龟尾巴。错落的古村庄形成自然景观,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它像爬行在泗州洋的一只大龟,运载着东山人,历尽沧桑,实现美梦!


附:龟山游记


白帝徂秋,黄金胜友,辞尘成契,冒雨相邀。问凉燠则鸿雁在天,叙郊游则芝菊满堂。砌花舒菊,还问载洒之园。岸叶低松,抌维舟之浦参差,远岫断云,将野阔座,接鸡淡下叶于中池,厨烹野雁,坠响白花于湿桂。落紫蒂于疏,虽物序足悲,而人风可爱,留姓名于金谷,不谢季伦,混心亦于玉山无惭。叔夜冒雨寻菊,序鹤俱飞,滴沥空庭,行竹共雨声相乱。抑折中于书阁,行阙飘麸,挹雅步于琴台,坐闻流水。字中蝌蚪競落,文河笔下蛟龙,争投学海。珠帘映水,风声曳落之涛,锦石封泥,雨湿印龟,泛兰英于户牖。


中华民国戊辰岁仲春月  萃英  试管


十四、玉江民间美术


龙海现代民间绘画发源于玉江农村,由玉江农民画演化而成,在继承民间美术传统的基础上,融合现代艺术观念,描绘现代生活和民俗活动,在艺术上已日益成熟。它以构图奇美、想象力丰富、手法大胆、色彩艳丽等特点而立足于美术之林。


十五、玉江村诗存


《魏氏渊源诗》镌钜鹿堂石柱,诗曰:乘兴文江过,先登大祖堂。统绪莆阳接,箕裘讲里长。两楹陈俎豆,奕世享蒸尝。我来无祸事,瞻拜肃冠裳。


清,郑子江《过玉洲》:“水满池塘萍满堤,柳花深处白鵶啼。归来轻橹健于马,数点轻移芦岸西”。载清《龙溪县志·卷二十二·艺文》。郑子江,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举人,著有《四书说铃》、《沙村书稿》、《兰上文稿》。


十六、“快速堂”古碑文


据传清乾隆年间,黄可润(壶溪公)在任河间知府时,清浚黄河古河道,挖到古石碑,将碑文拓印成书,为“快速堂”(谐音),据说康熙字典有记载,此书全国二部,一部存于福建龙溪壶屿黄氏家中(此书有可能还保存着)。


十七、白昆阳保六甲社今何在


清末民初,鸿渐村属同安县积善里白昆阳保六甲,“白”指白礁、“昆”指金山昆山、“阳”指鸿渐许氏郡望高阳。


古时,在金山充龙和鸿渐张坑(社已废)交界处建立“六甲庵”。所谓六甲:第一甲:寮东、欧厝、旧楼;第二甲:充龙、金山、墩尾;第三甲:白礁、辜厝;第四甲:潘厝、马寮;第五甲:崎巷、后岭、张坑;第六甲:鸿渐、梁厝、下厅。桥头村的桥头、上围、下围、鸿渐村的新楼不在六甲之内。


十八、会首藏金之谜


莆山一带过去盛产蔗糖,清乾隆间,糖商林家顺置船做华中、华北红糖生意。传说,他是二十九都天地会发起人,参加过上海天地会暴动会议,事败之后,接受保管天地会活动经费的任务。相传林家顺曾在莆山糖廍地下埋藏大量的金银财宝,后因猝死,来不及交代,藏金之地,一直扑朔迷离。


十九、将军副官学校在东美始末


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原在南京的将军联勤副官学校也于1949年夏迁至今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东美村。


当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迫近南京,全国解放指日可待。这时南京的各部机关和大小官员们风声鹤唳。副官学校原住在南京中山门外孝陵卫,是一所美国军事顾问控制下的军事学校,专为蒋军各部队副官人员调训培养训练,学校教育方针唯美是从,全副的美式装备,十足的美式洋话、办洋事、吃洋饭,当初曾有美国顾问驻校。该校于一九四九年夏从南京撤退上海,再由上海乘海粤轮来厦门,最后驻在东美村。学校编制方面,校部设有办公室,训练部、训导处、营务处、学员大队部等,训练部管理教学计划、课程进度、学员成绩考勤等。训练部管理官兵纪律、学员思想态度。营务处管理学校事务工作,及官兵粮饷伙食等。


校部当时住在东美曾氏家庙,学员大队部分住在玉江陈氏宗祠。校长刘祖舜系浙江派,他竭尽心力想效忠王朝,作了一番努力,计划复课。当时来东美后学员仅有几十人,但是形势发展迅速,解放军百万雄师直捣南京,解放上海之后福建已面临解放,处此环境形势下,全校官兵无不心事重重,校长也是心乱如麻,手忙脚乱打电报、找上级,请示应变办法。最终校长不得不宣布解散,只驻东美两个月的将军副官学校向官兵们各加发一个月薪饷遣回。


头条号
区志
介绍
讲好台商区故事
推荐头条